以案说险-慎点“屏幕共享”,防范“偷窥”陷阱

时间:2024-05-10

近年来,随着网络视频会议等的广泛应用,“屏幕共享”功能也逐步普及起来。所谓“屏幕共享”就是通过某种软件提供的功能,让不在同一地点的一方可以看到一方的手机或者电脑屏幕,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控制。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利用的实施诈骗的“新型工具”

案例一:冒充“公检法”在线办案

202210,尹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告知她名下账户的银行卡涉嫌诈骗,需配合调查。尹女士添加对方微信后,这位“警官”随即给耿女士发了“通缉令”警官证等证明材料。于是,尹女士按对方指引,下载了某教学APP,并开启了共享屏幕功能。随后,对方以办案需要为由,要求尹女士将名下所有的钱都转到安全账户。尹女士迷迷糊糊地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在她接收到转账验证码后不久,便无法联系到对方,账户资金已被划走,尹女士立即赶到派出所,在民警的紧急协调处理下,成功冻结尹女士银行卡中的资金,尹女士才避免了诈骗损失

  案例二:冒充“快递理赔”屏幕共享退款申请

今日,万阿姨接到一个自称理赔中心电话,表示其“有一个快递丢失,平台要给她进行退款赔偿”,万阿姨听完半信半疑按照理赔中心客服引导下载了一个软件,对方让万阿姨共享手机屏幕,之后对方陆续点开万奶奶的支付宝、微信、短信等页面,让万阿姨进行人脸认证,不到一分钟,万阿姨银行卡里的全部被走了。万阿姨随即报警处理。

【案例分析】

此类诈骗中,骗子往往冒充“公检法”或注销校园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平台客服人员等,诱导受害人使用软件中“分享屏幕”功能。相当于手机的录屏操作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全都记录下来,一但受害人落入“共享屏幕”陷阱,手机上的任何操作都被暴露无遗即使骗子不主动询问,也能看到受害人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输入密码时跳动的字符、收到的验证码等,从而转走受害人卡内资金。

 

 

 

 

 

 

诈骗手法基本都分为两个步骤冒充身份赢得受害人的信任+引导事主下载软件实施“屏幕共享”诈骗

  利用“屏幕共享”实施诈骗的,还衍生出许多招数,比如冒充熟人领导确认事务网络贷款填写资料兼职刷单确认任务进度共享屏幕骗局但不管什么类型的诈骗,实施诈骗的关键一步都是让受害人使用或下载可以提供“屏幕共享”功能的网络视频会议软件,目的就是窥探受害人手机上的隐私。

  风险提示

  1.凡是勿轻信。切勿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避免的你的操作被不法分子窥探而造成财产损失

  2.遇事先核实。公检法机关没有“安全账户”,不会要求当事人以转账方式查验资产合法性,更不会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索要钱财“因快递丢失破损要进行理赔”等理由要求提供账户信息或转账等,切勿轻信!应先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切勿盲目跟随陌生人指引私自操作转账,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