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育宣传周 | 以案说险:远离非法集资,警惕“高息理财”背后的陷阱

时间:2025-09-20

案例介绍:

2021年至2022年期间,某市一家名为“XX康养”的公司打着“助力养老产业”的旗号,通过线下门店和社区讲座公开宣传:
    承诺收:客户投资5万-50万元不等,可购买“养老床位预订权益”,不仅能获得“优先入住权”,还能享受年化8%-15%的“分红收益”(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包装话术:宣称资金用于建设高端养老公寓,有政府“扶持背景”,甚至伪造了与民政局的“合作意向书”;
    拉人激励:老客户介绍新客户投资,额外奖励2%的“推荐费”,形成“熟人传销”模式。 

短短一年时间,该公司向300余名中老年人非法吸收资金超2000万元,其中大部分为退休老人的养老积蓄。2022年底,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兑付本息,公司负责人携款潜逃,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2023年,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主犯有期徒刑4年,并责令退赔受害人损失(但大部分资金已被挥霍,追回难度大)。

案例分析:
      “年化收益20%,保本保息!”“投资养老公寓,每月返利还能优先入住!”虚假宣传造势:通过举办线下讲座、赠送礼品(米油、保健品)、组织免费旅游等方式获取信任;利用名人站台、网红推广,或伪造“成功案例”(如“张阿姨投资10万月赚5000”)利用亲情诱骗:针对中老年人,通过“熟人推荐”“邻里口碑”降低警惕性,甚至以“帮子女理财”“给孙辈攒钱”等情感话术诱导。

温馨提示:
守住“钱袋子”的5句话
1.“高收益=高风险”,别信‘稳赚不赔’的鬼话!
2.“熟人推荐”也要查,别被亲情友情‘绑架’!

3.转账前“三确认”:确认公司有资质、确认合同写清楚、确认钱打到对公账户!

4. 投资前多问问:问问家人意见、问问专业人士、问问监管部门!
5. 养老钱、救命钱,宁可少赚,别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