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育宣传周 | 以案说险:守好钱袋子,提高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

时间:2025-09-20

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随着科技发展,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从传统的"中奖诈骗"到现在的"AI换声"、"手机口"诈骗,令人防不胜防。今天就通过几个真实案例,帮助大家识别诈骗手法,避免财产损失。
案例介绍
案例1:AI换声冒充亲人诈骗
    近日,邵阳市一位刘奶奶接到一个自称外地"某派出所所长"的电话,称其孙子出了交通事故被拘留,需交3万元保证金才能放人。电话那头,"孙子"接过电话慌忙求助:"奶奶帮帮我!不交钱我就要坐牢了!" 听到"孙子"真切的声音,老人大脑一片空白,立刻取了3万元现金,在村口交给了"所长亲戚"。幸运的是,老人的儿子当晚回家察觉异常,核实后发现是骗局并报警。警方最终抓获嫌疑人,为老人追回了全部损失。
案例2:网络交友诱导投资诈骗
    大连市刘女士在某社交聊天平台上认识一位自称"现役军人"的陌生网友。对方常常嘘寒问暖,并无意间透露自己了解一项高收益金融投资,还发送高收益截图,表示可以带刘女士一起投资赚钱

看到超高回报加上对对方的好感,刘女士深信不疑,取出32万元现金准备交给对方。所幸警方及时发现并劝阻,才避免了这笔巨额损失。
案例3:冒充熟人代付诈骗
    小杨收到微信好友小商发来的信息,对方以帮忙网络抢购为由,索要其手机号及短信验证码。由于两人曾为培训同期学员,小杨并未起疑。在短短几个小时里,嫌疑人通过网购代付等方式诈骗小杨10万余元。事后调查发现,朋友小商的微信账号早已被盗,真实小商此前在微博搜索时遭遇钓鱼诈骗,对方骗取其微信登录信息后操控其账号实施二次诈骗。
案例分析
1.诈骗手法日益精准化现代诈骗不再是广撒网模式,而是基于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诈骗。如案例1中,骗子利用AI技术模仿亲人声音;案例2中,针对情感空虚人群实施杀猪盘诈骗。
2.利用人性弱点设计骗局利用亲情---冒充亲友紧急求助利用贪念---承诺高额投资回报利用信任---冒充熟人请求帮忙
3.新技术成为诈骗新工具AI技术可用于换声、换脸,冒充他人身份;手机口技术可掩饰来电真实归属地;网络钓鱼手段可盗取社交账号实施二次诈骗。
4. 年轻人也可能成为帮凶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因缺乏法律意识或贪图小利,出租出借自己的银行卡和电话卡,或帮助诈骗分子拨打电话,从而成为诈骗帮凶。
温馨提示

预防电信诈骗,请牢记以下:不轻信、不透露、不链接、不转账!
1.不轻信
    不轻易相信任何陌生来电和消息。对突如其来的好运恐吓都要保持警惕。任何涉及钱款的要求,务必先与家人或亲友核实。

2.不透漏

不向任何人透露密码、验证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是你财产的钥匙,一旦泄露,可能造成巨额损失。

3.不链接

不点击任何陌生链接、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一点击就可能中毒泄密,导致个人信息被盗或资金损失。

4.不转账

绝不向陌生账户进行任何转账操作。这是防骗的最终底线,一旦转账,资金很难追回。
额外防护措施
1.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及时接收防骗提醒
2.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随意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警惕街头扫码送礼品等活动
3.多重验证身份:尤其涉及转账、汇款时,务必通过电话、见面等多种途径核实确认
4.教育脆弱群体:特别要提醒家中的老年人和青少年,他们是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
5.拒绝高薪兼职诱惑:任何要求使用自己手机帮助他人拨打电话或出租出借两卡的兼职,都可能让你成为诈骗帮凶